6月11日,2025年第3期昙华林圆桌会议在武汉举行,会议围绕“楚商回乡促发展 同心聚力建支点”主题展开交流。省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宁咏出席会议并讲话。

会上,大冶市委常委、统战部部长李祥坤以《情系桑梓燕归来 楚商回乡建支点》为题作交流发言,分享了大冶市以乡情为纽带、以服务为抓手、以环境为支撑,广泛发动市内外楚商回乡投资兴业的经验做法,获得与会领导和代表的认可。
近年来,大冶市深入贯彻省委、省政府“楚商回乡”工作部署和省委统战部相关工作要求,坚持“市领导+部门乡镇+商会”三级联动楚商招引机制,织密辐射全国的楚商联络网,设立楚商回乡专项政策和奖励资金,凝聚楚商“向心力”;打好靶向招商与情感回归“并举”、优化环境与改革提能“并重”、政治激励与暖心服务“并行”的引商“组合拳”;举办“楚商回乡 同心聚力 共建支点”系列活动,绘就激活经济、惠及民生、树立标杆的共赢“新图景”。近四年,大冶市引进楚商项目287个,总投资额约923.92 亿元,形成“工业强基、农业增效、服务提质”三产融合格局,为大冶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情系桑梓燕归来 楚商回乡建支点
大冶市委统战部
大冶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“楚商回乡”的工作部署,以乡情为纽带、以服务为抓手、以环境为支撑,近四年招引楚商1129人,引进楚商项目287个,总投资额约923.92亿元,占全年引进项目和资金总额分别达到49%、31%,为大冶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一、创机制、建平台,凝聚楚商“向心力”
(一)三级联动强联系。建立“市长领衔、专班推进、部门协同”工作机制,全覆盖结对联系21家异地大冶商会(联络处),形成异地商会“市领导+部门乡镇+商会”三级联动体系,为异地商会及楚商在资源对接、政策落地、家乡建设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。
(二)织密网络聚力量。在长三角、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设立21个市、区成立异地大冶商会(联络处),覆盖全国74%的省和直辖市,构建辐射全国的楚商联络网。
(三)专项激励添动力。出台《异地大冶商会成员引荐招商引资项目奖励办法》等楚商回乡政策、指南,设立专项奖励资金,近年来,奖金额度从400万元/年提升至如今的600万元/年,累计奖励1160万,赠送长城魏牌智驾汽车12辆,表彰招商引资优秀商会和楚商代表,激发楚商回乡热情。
(四)服务平台高赋能。打造湖北首个贯彻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“企业之家”——企业服务中心,集成25项“秒批秒办”业务,2025年成立以来累计办件4678项,企业满意率达99.32%,实现“办事只进一扇门”。
二、优环境、强统筹,打好引商“组合拳”
(一)靶向招商与情感回归“并举”。一是链式招商。围绕大冶“3+2+X”现代化产业体系,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,吸引楚商回乡布局,成功招引投资20亿元的众冶矿产品循环产业园等一批总部回迁项目。二是节会招商。充分发挥节会效应,以春节、清明和商会年会等重要节日、节点为契机,常态化举办冶商大会和粤港澳、长三角等区域大型招商推介会,累计签约楚商项目167个、总投资超千亿。三是文体融情。文体为媒,邀请在外楚商参与大冶春晚、“冶马”等活动50余次,推动楚商身份认同、情感回归。
(二)优化环境与改革提能“并重”。一是对标需求优政策。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出台新“科技18条”等政策,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,全力支持楚商企业技术转化。二是保障要素助发展。提档升级园区环境,完善基础设施,大冶湖高新区45万方标准厂房随时“拎包入住”。三是深化改革降成本。平均每年重点推进16个营商环境改革项目,涉企服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0.5个工作日,提速80%,帮助落户楚商企业、项目进一步提效能、优服务、降成本。
(三)政治激励与暖心服务“并行”。一是搭建参政议政“连心桥”。推荐 70 余名楚商担任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鼓励他们围绕城市发展建言献策,提升楚商政治参与感与社会责任感。二是筑牢生活关怀“暖心巢”。每年组织楚商体检、疗养40余人次,累计解决子女入学、医疗等诉求200余件,用“关键小事”的暖心服务,增强楚商归属感。三是畅通政企互动 “快车道”。举办 “楚商恳谈会”“企业家沙龙” 等活动,搭建政商面对面交流平台,针对企业用地、融资等诉求现场办公、限时办结,推动“问题清单”转化为“满意答卷”。
三、兴产业、惠民生,绘就共赢“新图景”
(一)激活经济新动能。近四年,通过楚商回乡投资带动,形成“工业强基、农业增效、服务提质”三产融合经济格局。工业投资项目199个,总投资约705.04亿元,10个十亿级以上项目形成产业集群效应。农业实施项目39个,总投资约56.83亿元,其中鑫东农业项目是全省最大的有机蔬菜基地。服务业布局项目49个,总投资约162.05亿元,其中龙凤山旅游景区已建成“4A”级旅游景区,“好物分享”智慧物流园建成鄂东南区域物流枢纽。
(二)绘就惠民新画卷。引导回归冶商投身光彩事业,参与“万企兴万村”等活动,270家企业与88个村结对共建,投资16.6亿元,村集体年均增收超10万元;成立沪汇育才教育基金会,打造“助教育才”平台;建设金牛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关注民生事业,惠及群众超万人。
(三)树立示范新标杆。连续举办八届“冶商大会”品牌活动,吸引全国冶商共谋发展。挖掘表彰20余名在返乡投资、技术革新、社会公益等领域“楚商回归”典型,形成“荣耀家乡、回报桑梓”示范效应。